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江淮及太湖一带农业发达,手工业及城市经济也相当发达。关中土地减少、人口增多使粮食紧张的问题日渐突出,通过漕运将关东及南方各地的粮食运抵两京才能维持国家政治中心的正常运转,农业经济发达的江淮地区在此时逐渐成为漕粮的重要基地。两京与江淮地区的交流和沟通不仅是漕运所放映的经济交流,更有因文士官员的流动带来的文化交流。踏寻从苏杭到洛阳再到长安的路线,(《元和郡县图志》卷五:“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继”)我们可以展开江淮地区与两京交通、经济交流(主要是漕运物资的运输)以及文士及官僚的流动游历、以及僧人的求法云游的考察。
背景材料:考古调查及发掘的运河、港口、道路、驿站等遗址;历史文献记载的有关地理、运河、漕运、交通等资料;隋唐诗歌、笔记等。
主要线路:绍兴(越州)、杭州、嘉兴、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润州)、扬州、高邮、宝应、淮北、泗县、灵璧、宿迁、永城、商丘、开封、洛阳、三门峡、陕县、西安。古代交通大致是重要城市和中小城市并由连接他们的道路河流共同组成。此处仅列出隋唐运河漕运线路上的重要城市,从江南至两京的陆路基本仍以杭州、扬州、盱眙等城市作为重要的站点,连接城市的陆路与水路会有些不同。(附录一)
目的:了解每个城镇交通功能(漕运或者陆运物资集中地或是沿途修整补给的重要站点?等等),是否有其所代表的地域文化(在诗文中的体现……),是否是文士集中之地。
绍兴(越州)
运河遗址,运河园
古纤道:古纤道位于浙东运河绍兴段,是一种桥路组合的道路,是行舟背纤的通道,又是来往船只躲避风浪的屏障。现存两段,一段长502米,149桥孔;一段长377.4米,112桥孔。至今保存最完整的在柯桥至钱清一带的运河上。两面临水的古纤道,多在水深河宽处,其路基是用石条砌成的一个个石墩,高出水面0.5米左右,墩间用三块长约3米、宽约0.5米的石板平铺而成桥面。
杭州
运河遗址公园。
富义仓:杭州城北湖墅,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市场繁荣,官办粮仓应运而生。许多后世的粮仓建于过去的仓基之上,富义仓便是其中之一,虽然建于清代,却是杭州现存唯一的运河航运仓储建筑。(附录二)
拱宸桥,是横跨于京杭大运河的最后一座古桥,始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桥长92米,系三孔石拱桥,历经风风雨雨,气势依旧雄伟。拱宸桥畔还有2处市级文保点,东面的“海关楼”,是中日甲午战争后的日本租界,设有海关码头。
可乘水上巴士参观西溪—余杭—运河、运河—上塘河、运河—胜利河—钱塘江三条与运河相关的水道。
西湖(白堤、苏堤……)、龙井等历史文化景观
灵隐寺
中国丝绸博物馆、中国财税博物馆
南宋官窑遗址
苏州
园林、寒山寺
磨盘山春秋吴城遗址、盘门吴桥遗址,春秋晚期越城遗址
扬州
最初的城址邗城建于今扬州市西北蜀岗之上,是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邗沟通江淮的同时兴筑的。隋运河开通后云集的工匠、商贾也集中于靠近蜀岗下的平地,并在沿运河两岸卜居择处。从近年扬州市唐朝遗址发掘出土的文物来看,以中晚唐最为丰富,初唐文物极少,说明唐朝前期,蜀岗下尚未极度繁荣。蜀岗下运河两岸发展到宋代洪迈《容斋随笔》所云:“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的局面,应该是公元八世纪中叶以后。扬州扼住了运河与长江、淮河两条天然河流相交会的襟喉之地,又是海外船只到发锚地。尤其在刘晏改进裴耀卿的漕运转般法之后,“江船不入汴,……江南之运积扬州”,扬州成为东南物资集散之地,万船攒动,日益繁荣,才终于发展成为江淮间富甲天下的城市。
古运河扬州段:整个运河中最古老的一段。现在扬州境内的运河与2000多年前的古邗沟路线大部分吻合,与隋炀帝开凿的运河则完全契合。其中,古运河扬州城区段从瓜洲至湾头全长约30公里,构成著名的“扬州三湾”。这一段运河最为古老,沿岸历史遗迹星列、人文景观众多。
其他重要河段:春秋时期的古邗沟、西汉初的盐运河、隋文帝的山阳渎、隋炀帝的邗沟、唐代开元年间齐澣开的伊娄河、宋代天禧年间的绕城河、明清的里运河。
运河的沿岸:世界四大宗教活动的著名场所琼花观(西汉-道教);高旻寺(隋代-佛教)、普哈丁墓园(宋代-伊斯兰教)和天主教堂(清代-天主教);古港、水利和城池建筑的遗址水斗门、龙首关(钞关)、东关古渡(双瓮城)和古湾头闸;瓜州古渡;唐朝扬州施桥古船与码头;古桥;扬州盐商住宅群落:个园以及汪氏小苑等;文峰塔:鉴真东渡日本时的启航地。
隋-宋扬州城遗址、隋炀帝陵;扬州博物馆:唐代沉船等。
淮北
柳孜运河遗址:古码头遗址,唐及以前沉船,出土大量隋唐陶瓷器。隋唐运河重大考古发现。
淮北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唐船复原、隋唐瓷器。
洛阳
洛河河道:通过考古调查和钻探基本确认洛河走向与隋代所开通济渠的走向一致,也就是说,今洛河就是古代的通济渠,是人工开挖的运河,而非天然河道。当时洛河自然河道应在今洛南新区的古城大道至开元大道之间,通济渠开通后,洛河自然河道的水量减少,后逐渐淤积湮没,现已难觅踪迹。
洛河河堤和天津桥遗址:河堤东西残长近800余米,堤宽2—3米。所用材料多为青石,初步推断该河堤初建于唐代。天津桥遗址位于今定鼎南路洛阳桥西,桥墩用青石砌成,残长20余米,所用石材要比河堤用材规整的多,砌筑也十分讲究。
含嘉仓城、回洛仓遗址:含嘉仓城是隋唐洛阳城的一部分,也是隋唐时期大运河沿线最重要的粮仓之一。据记载,唐代天宝年间,各大型官仓的储量总数为1265多万石,含嘉仓的储量就有583万多石。仓窖内出土的刻铭砖表明,含嘉仓的储粮来源主要有河北、山东、河南、江苏等地,供两京需求以及储备。回洛仓遗址位于洛阳市东北郊瀍河乡小李村附近。该遗址共有仓窖71座,排列规整有序,东西成排,南北成列,间距8米至10米,应为同一时期所筑。仓窖内的包含物均为隋至初唐时期的遗物,且出土有一块“大业元年”铭文残砖,因此其年代不晚于初唐,专家初步推断为隋代著名的回洛仓。(附录一)
白马寺: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迦什摩腾和竺法兰“二僧墓”。金代齐云塔。安息传入的石榴树。(附录三)
永宁寺遗址:洛阳永宁寺是在北魏后期熙平元年(516)灵太后胡氏所建,永熙三年(534)被焚毁,遗址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东15公里的汉魏洛阳城址内。当时位于北魏宫城的西南侧﹐占地面积达9万平方米。它是一座以佛塔为中心的佛寺﹐是专供皇帝﹑太后礼佛的场所。塔基出土遗物保存在考古所洛阳工作站。(附录三)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南郊12公里处的伊河两岸。经过自北魏至北宋400余年的开凿,至今仍存有窟龛2100多个,造像10万余尊,是佛教艺术的宝库;碑刻题记3600余品,不乏文人墨客之作。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石窟中有与城市行会有关的题记。
香山寺:香山寺位于十三朝古都洛阳城南13公里处的香山西坳,与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西山窟区一衣带水,隔河相望,与龙门石窟东山窟区和白园一脉相连,并肩邻立。香山寺微始建于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捐资六七十万贯,重修香山寺,并撰《修香山寺记》,寺名大振,这篇文章开篇第一句即是对香山寺的推崇“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白居易自号“香山居士”与如满和尚等人结成“香山九老会”吟咏于该寺的堂上林下。白居易墓:会昌六年(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遗命葬于香山寺如满大师塔侧。(附录三)
履道坊白居易故居遗址:今洛阳市郊区安乐乡狮子桥村东,发掘地点在履道坊坊西北隅。发现的遗迹有住宅、园林、水渠及道路等遗迹。白氏住宅在履道坊内西北角,是一处坐北朝南、有前后两进院落的宅院。出土遗物保存于洛阳工作站。
三门峡
古栈道:黄河古栈道是在紧靠三门峡谷的黄河两岸徒壁的河水冲击处开凿出一条狭窄的石路,再在路断处凿上一排深深的四方洞,然后塞上木桩搭成小道,供船夫们在上面拉纤上溯。现在的漕运遗迹在三门峡共有两条,一条离河面较高,一条离河面较低。开凿在栈道壁上的一个挨一个的四方洞和牛鼻孔形穿孔,今天仍然清晰可见,这些四方洞,散布整个栈道的石壁上,大约有八、九百个。古时人们在石洞上钉进木桩,借此向石壁攀登。牛鼻可让纤夫系上绳索攀援,遇到风浪时即可就近把船栓住。
开元新河:唐代开元二十九年为通漕开凿的。因其是三门旁边新添的门户,所以称为“新门”。新门两岸有建筑遗迹及历代题刻。
唐代洛阳至长安,漕运线路为出洛阳入黄河经过凶险的三门砥柱至潼关入渭水而到达长安;两京间陆路交通发达,大驿道的路线为:出洛阳沿洛河谷地行至永宁,转向西北方向至陕州,其后方向陆路与漕运水路基本相伴而行。考察三门峡之后,至陕县(陕州),可以沿两京大驿道经各驿馆所在地至西安,两京大驿道上约置25个驿馆。沿途可选择停留:陕县(陕州)、灵宝、秦函谷关、潼关、华阴、华县(华州)、渭南、临潼、灞桥。
附录一:各种线路
《太平广记》卷七四所载陈季卿自长安入渭水-黄河-洛阳-淮河-长江的回家路线,基本与漕运路线相同。
《全唐文》李翱《来南录》记载李翱从洛阳至广州做官的路线:洛阳-黄河-汴梁口-汴河-淮河-河阴-汴州-陈留-雍邺-宋州-永城-甬口-泗州-扬州-盱眙-新浦-楚州-扬州-长江-润州-常州-苏州-松江-杭州(-富春-睦州-衢州-信州-洪州-吉州-虔州-浈昌-韶州-广州。) “自东京至广州,水道出衢、信七千六百里,出上元、西江七千一百又三十里。自洛州下黄河、汴梁,过淮至淮阴一千八百有三十里,顺流。自淮阴至邵伯三百有五十里,逆流。自邵伯至江九十里,自润州至杭州八百里,渠有高下,水皆不流。” 李翱从洛阳至杭州的路线与漕运基本相同。
圆珍《行历抄》,仅存札要,但可知其自福州、台州、越州入长江,而后依循当时常走的路线至洛阳再到长安。
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会昌三年六月三日至大中元年十二月自长安—洛阳—郑州—汴州—泗州—楚州—海州—密州—登州—文登县而后渡海归国。
附录二:仓
富义仓:占地10亩,共有4排仓库,可储存谷物约5万石,内设砻场、碓房、司事者居室等。运粮舟楫停靠码头处筑有一亭,以供民工休息。
含嘉仓:含嘉仓城遗址的粮窖总数在400座左右,粮窖东西成排,南北成行,均为口大底小的圆形竖穴,最大者口径约12米,深约11米。仓城的西北部有6万平方米的“生活管理区”。仓城东南部是含嘉仓的漕运码头,这里漕渠宽逾百米,深12米余。经考古发掘的160号窖内还保留着大半窖炭化的谷子,据推测,该窖内储粮重约25万公斤,由此可以推测出含嘉仓巨大的粮食储备量。(余扶危、贺官保《隋唐东都含嘉仓》,文物出版社,1982年)
回洛仓:该遗址共有仓窖71座,排列规整有序,东西成排,南北成列,间距8米至10米,应为同一时期所筑。仓窖内的包含物均为隋至初唐时期的遗物,且出土有一块“大业元年”铭文残砖,因此其年代不晚于初唐,专家初步推断为隋代著名的回洛仓。(谢虎军、张敏、赵振华:《隋东都洛阳回洛仓的考古勘察》,《中原文物》2005年4期;洛阳市文物工作队(俞凉亘等):《河南洛阳市东北郊隋代仓窖遗址的发掘》,《考古》2007年12期。)
附录三:寺观
白马寺:白马寺位于河南洛阳城东10公里处,在汉魏洛阳故城雍门西1.5公里处,古称金刚崖寺,号称“中国第一古刹”,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第一所官办寺院。它建于东汉明帝永平11年(公元68年),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白马寺原建筑规模极为雄伟,历代又曾多次重修,但因屡经战乱,数度兴衰,古建筑所剩无几,曾进行过多次修葺。现存白马寺坐北朝南,是一座长方形的院落,占地约4万平方米。有五重大殿和四个大院以及东西厢房。前为山门,山门是并排三座拱门。山门为明代所重建,部分门洞券面上刻有工匠姓名,皆为东汉遗物。山门外,一对石狮和一对石马(为宋代石雕),分立左右,山门内东西两侧有摄摩腾和竺法兰二僧墓。寺内现存五层大殿,坐落在一条笔直的中轴线上,两旁偏殿则互相对称。每座大殿都有造像,多为元、明、清时期的作品。
永宁寺:寺院围墙经勘察﹐平面长方形﹐南北305米﹑东西260米。塔基位于围墙内正中部位﹐平面呈方形。塔北有一片较大的夯土台基遗迹﹐东西60余米﹐建筑面积达1300平方米以上﹐为正殿基址﹐据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记载﹐该殿豪华绚丽﹐可与宫廷中的太极殿相比﹐两侧向南延伸﹐连接东西廊檐。围墙内正南又有一处殿基﹐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围墙南壁正中是寺院的山门﹐面阔7间﹐进深2间﹐正对著佛塔。据《洛阳伽蓝记》记载﹐门上原有门楼三层﹐通三阁道﹐去地二十丈。又记围墙的东﹑西﹑北三壁亦各有一门﹐均直对佛塔﹐东西两门各有门楼二层﹐北门无楼﹐似乌头门﹐遗迹今已不明。永宁寺遗址的山门﹑佛塔及正殿均位于中轴线上﹐而以塔为中心﹐殿在塔後﹐这是中国早期佛寺建筑的典型布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魏洛阳永宁寺:1979~1994年考古发掘报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
香山寺:始建于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唐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印度来华高僧地婆诃罗(日照)葬于此,为安置其遗身重建佛寺。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在洛阳称帝,建立武周王朝,梁王武三思奏请,敕名“香山寺”,并重修该寺,当时香山寺危楼切汉,飞阁凌云,巍巍壮观,武则天常驾亲游幸,御香山寺中石楼坐朝。留下了“香山赋诗夺锦袍”的佳话。唐大和六年(公元832年),河南尹白居易捐资六七十万贯,重修香山寺,并撰《修香山寺记》,寺名大振,这篇文章开篇第一句即是对香山寺的推崇“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白居易自号“香山居士”与如满和尚等人结成“香山九老会”吟咏于该寺的堂上林下,会昌六年(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遗命葬于香山寺如满大师塔侧。宋金时期香山寺犹存,元末废弃,清康熙年间重修,乾隆皇帝曾巡幸香山寺,作《香山寺二首》称颂“龙门凡十寺,第一数香山”并镌刻在石碑之上,置于于香山寺的乾隆御碑亭中。清末民初,香山寺日渐荒芜。1936年香山寺进行重新修建后,为蒋介石庆祝五十寿辰而在寺内建一幢两层小楼。蒋介石和宋美龄多次在此避暑,这幢小楼位于香山寺内东南侧,被称为“蒋宋别墅”。
附录四:重要遗址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三门峡漕运遗址》,科学出版社,1959年。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安徽省淮北市博物馆《淮北柳孜:运河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2年。
补充说明:这基本是以考古为主题的方案,如果换作以文学为主题,我觉得线路可以不变,只要选出一到两位文人(如白居易)以其诗文所放映的行历为主题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