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传播史讲座“空海入唐与日本词学滥觞”顺利举办


7050C


2022925日下午14:30,中华文明传播史系列讲座“空海入唐与日本词学滥觞”在北京大学中关新园1号楼映塔多功能厅举办,会议由北京大学张剑教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的彭国忠教授主讲,北京大学叶晔教授与谈。

会议伊始,张剑教授向各位听众介绍了彭国忠教授的基本情况。彭国忠教授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任《古代文学理论研究》副主编、《词学》编委,主要从事词学、唐宋文学、古代文论研究,出版专著《元祐词坛研究》《唐宋词学阐微》《唐宋词与域外文化关系研究》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亚词学文献整理与研究”,参与主编《江南女性别集》(丛刊),惠泽学林。


79151


彭国忠教授语调柔和,举手投足间皆具谦谦之风。他首先介绍了自己研究日本词的契机,即为研究东亚词学,深入学习北京大学程郁缀教授翻译的、日本学者神田喜一郎所著《日本填词史话》。随后,他从中、日两国的文学史对空海入唐及日本填词起源之撰写的差异说起,指出在国内作为常识接受的以《渔歌子》为词在日本之传播的开端,在日本学界尚有争议与含混不清之处,因此,有必要厘清空海入唐及日本词诞生的时间线。通过对《大日本史》的梳理,彭国忠教授发现空海及其后的入唐僧在中国逗留的时间大大缩短,常为两年甚至更少,而这应是出于日本国内政治情势变化的需要,即空海被召回国后,经历平城天皇到嵯峨天皇的政权更迭,空海帮助嵯峨天皇建立新佛教,以对抗平城天皇的旧佛教。此后,空海多次向天皇献书,并于弘仁十四年(823)正月十九日为东寺长者,而天皇于二月二十八日行幸有智子内亲王山庄,这些与王室之间的频繁往来都暗藏着传播《渔歌子》的线索。以异域之眼反窥禹域,嵯峨天皇与有智子公主严格遵照张志和《渔歌子》“每歌用‘不’字”的规定创作的五首《渔歌》,可与其他中国诗人的《渔歌子》共同作为张志和原作为五首之佐证。彭国忠教授认为,在创作《杂言渔歌五首》之前,日本国内自然灾害、天文异象不断,嵯峨天皇也接连下诏归罪于己,而在作词后不久,嵯峨天皇便退位为上皇,或许也受到渔父词归隐之思的部分影响。其次,彭国忠教授还以空海返日之前曾赴越地并向越州节度使求书为例,说明与《渔歌子》句式非常相似的“越调诗”可能就是《渔歌子》:诞生于越地的调式。最后,彭国忠教授分析嵯峨天皇等人的渔父词作品,认为对于不能亲赴中国却又奉中国为文化正统的日本人来说,词中蕴含的江南想象,构成一种心理补偿。


86783


与谈阶段,叶晔教授表示,能否从未必熟悉、但比较常见的材料中有新的发现,是考验学术敏感度的重要途径,因此,彭国忠教授利用《大日本史》勾勒出空海与天皇的交游,这一研究取径非常值得学习。同时,叶晔教授认为,将《直斋书录解题》所载张志和等人作《渔歌子》“各五章”的“各”字视为“共”之误写或简单理解为衍文,是不恰当的。因此,在彭国忠教授对《渔歌子》原作为五首的观点进行了丰富举证之后,相关话题还可以作进一步讨论,而在全面整理域外词时,越调诗能否作为《渔歌子》收入,也有待考虑。针对嵯峨天皇等人词中渔父形象由无所求变为“求鱼”的现象,叶晔教授补充道,在张志和之前基本没有关于渔父求鱼的描写,但北宋以后,渔父的形象也不再高蹈,在不同文化环境中,中日文人从同一个起点抵达相似的结果,无论是自觉还是偶然,都颇值玩味,这也再次提醒学者注意域外词在美学之外的多种价值。叶晔教授还风趣地将此次讲座比喻为球赛,开场后漫长但必要的铺垫,都是为了此后接二连三的精彩射门。


74D00


提问环节,听众们就心得与困惑与彭国忠教授积极交流,问题包括词中某些将入声字读为平声的现象是否为方言所致、松浦友久在音韵上的以后度前是否合适、日本人对“莼羹鲈脍”等典故的接受是否因源自类书而具有抽离原典之性质等,彭国忠教授也都一一耐心回应。最后,三位参会教授在映塔多功能厅前合影,两个半小时的讲座也定格为一场充满微笑的记忆。(文/谢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