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
演讲时间 |
演讲人 |
演讲题目 |
类别 |
1 |
2010.9— 2011.1 |
高田时雄教授(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 |
海外汉籍调查与研究 |
研究生课程 |
2 |
2009/11/7 |
戴卡琳教授(比利时鲁汶大学) |
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一讲 |
3 |
2009/11/7 |
陈鼓应教授(台湾大学) |
道家思想在当代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二讲 |
4 |
2009/11/19 |
陈鸿森教授(成功大学、中央大学合聘教授) |
《孝经》孔传与王肃注考证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三讲 |
5 |
2009/12/10 |
林庆彰教授(台湾中研院文哲研究所) |
民国时期的郑玄研究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四讲 |
6 |
2010/3/12 |
矶部彰教授(日本东北大学) |
日本镰仓时代明惠上人与宋代佛教故事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五讲 |
7 |
2010/5/26 |
杉山正明教授(日本京都大学文学研究科) |
世界史上中国文明的意义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六讲 |
8 |
2010/5/28 |
杉山正明教授(日本京都大学文学研究科) |
马可·波罗的谜团与真相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七讲 |
9 |
2010/6/10 |
陈怀宇教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助理教授) |
北美中国佛教研究概述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八讲 |
10 |
2010/6/18 |
郑阿财教授(台湾南华大学文学系) |
文献、文学与图像:从敦煌吐鲁番文书论五道将军信仰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九讲 |
11 |
2010/6/21 |
朴在渊教授(韩国鲜文大学) |
关于朝鲜后期的抄本汉语会话书 |
第一次国际汉学报告会 |
12 |
2010/6/21 |
住吉朋彦副教授(日本庆应义塾大学) |
五山版与中世日本汉学 |
第一次国际汉学报告会 |
13 |
2010/9/15 |
丸山浩明副教授(日本县立广岛大学) |
日本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的情况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十一讲 |
14 |
2010/9/23 |
白安敦(Antonello Palumbo)讲师(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 |
汉代佛教的传入问题 |
第三次国际汉学报告会 |
15 |
2010/10/21 |
夏长朴教授(台湾大学中文系) |
发六百年来儒林所不及知者——全祖望续补《宋儒学案》的学术史意义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十二讲 |
16 |
2010/10/22 |
西村阳子研究员(日本国立信息研究所) |
和田与吐鲁番古代遗址的重新定位——西方考古探险队地图与卫星图像的对比研究 |
第四次国际汉学报告会 |
17 |
2010/11/20 |
爱莉卡博士(奥地利维也纳大学艺术史学系) |
和田地区考古美术资料——以8-11世纪为中心 |
第五次国际汉学报告会 |
18 |
2010/11/20 |
朱丽双博士(北京大学历史系) |
2010年10月和田考察报告 |
第五次国际汉学报告会 |
19 |
2010/12/3 |
夏伯嘉(Ronnie Po-chia Hsia)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历史系) |
从利玛窦到五四运动:西方宗教与文化对近代中国知识转型的冲击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十三讲 |
20 |
2010/12/11 |
荒川正晴教授(日本大阪大学文学部) |
英国图书馆所藏于阗出土木简诸问题 |
第六次国际汉学报告会 |
21 |
2010/12/11 |
荻原裕敏博士(法国高等实验研究院) |
吐火罗A语文献中的历史文献 |
第六次国际汉学报告会 |
22 |
2010/12/17 |
汪涛研究员(英国伦敦大学考古系) |
后现代中国史学与中国考古学 |
第七次国际汉学报告会 |
23 |
2011/3/15 |
内山精也教授(日本早稻田大学教育与综合科学学术院) |
传媒与真相——苏轼与其周围士大夫的文学 |
第八次国际汉学报告会 |
24 |
2011/3/15 |
种村和史教授(日本庆应义熟大学商学部) |
宋代《诗经》学对诗篇结构的认识以及与《毛诗正义》的关系 |
第八次国际汉学报告会 |
25 |
2011/3/19 |
王瑞来教授(日本学习院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 |
唐宋变革还是宋元变革:兼谈日本的中国史研究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十四讲 |
26 |
2011/4/28 |
池田知久教授(日本《周易》协会会长、中国社会文化学会理事长、东方学会理事、大东文化大学) |
老子的根本思想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十六讲 |
27 |
2011/4/28 |
稻畑耕一郎教授(日本早稻田大学) |
傅增湘与蓬山话旧——追忆似水年华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十七讲 |
28 |
2011/5/16 |
孙康宜教授(美国耶鲁大学讲座教授) |
美国汉学的研究现状和学术动向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十八讲 |
29 |
2011/5/19 |
孙康宜教授(美国耶鲁大学讲座教授) |
教育文学研究与文学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十九讲 |
30 |
2011/5/26 |
孙康宜教授(美国耶鲁大学讲座教授) |
钱谦益其人及其接受史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二十讲 |
31 |
2011/6/2 |
陈庆浩教授(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 |
汉文化整体研究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二十一讲 |
32 |
2011/6/17 |
陆扬副教授(美国堪萨斯大学历史系) |
现代学术史上的季羡林和金克木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二十二讲 |
33 |
2011/9/7 |
尾崎康教授(日本庆应义塾大学) |
唐抄本与宋刊本——以《世说新语》为例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二十三讲 |
34 |
2011/9/9 |
尾崎康教授(日本庆应义塾大学) |
官刊本与坊刊本——兼论宋刊本之文本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二十四讲 |
35 |
2011/9/19 |
大流士教授(伊朗国家博物馆馆长) |
从中古伊朗语文献中的两个中文借词看古代中国与伊朗的关系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二十五讲 |
36 |
2011/9/21 |
麦大维教授(英国剑桥大学) |
唐史八论之总论 |
专题研讨课《唐代文史八讲》第一讲 |
37 |
2011/9/22 |
杉山正明教授(日本京都大学) |
马可波罗其人真相再探讨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二十六讲 |
38 |
2011/9/28 |
麦大维教授(英国剑桥大学) |
开元、天宝时期的“封建”问题 |
专题研讨课《唐代文史八讲》第二讲 |
39 |
2011/10/12 |
麦大维教授(英国剑桥大学) |
作为文化主导者的唐代君主的角色 |
专题研讨课《唐代文史八讲》第三讲 |
40 |
2011/10/19 |
麦大维教授(英国剑桥大学) |
唐代政治抗争、进谏和异议传统的形成 |
专题研讨课《唐代文史八讲》第四讲 |
41 |
2011/10/20 |
白谦慎副教授(美国波士顿大学) |
明清艺术史和文史研究 |
|
42 |
2011/10/26 |
麦大维教授(英国剑桥大学) |
唐代宫廷集会与786年朝会班序的确立 |
专题研讨课《唐代文史八讲》第五讲 |
43 |
2011/10/27 |
白谦慎副教授(美国波士顿大学) |
吴大澂(1835-1902)和中国文人艺术的现代命运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二十九讲 |
44 |
2011/11/2 |
麦大维教授(英国剑桥大学) |
李舟与代宗德宗时期的排佛论 |
专题研讨课《唐代文史八讲》第六讲 |
45 |
2011/11/12 |
麦大维教授(英国剑桥大学) |
墓志铭与历史记录的传承——以狄仁杰研究为例 |
专题研讨课《唐代文史八讲》第七讲 |
46 |
2011/11/16 |
麦大维教授(英国剑桥大学) |
唐代的公与私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二十七讲 专题研讨课《唐代文史八讲》第八讲 |
47 |
2011/11/23 |
汪德迈教授(法兰西学院通讯院士) |
建立在神学和圣经上的西洋文化与建立在占卜学和易经上的中国文化之比较-导论 |
专题研讨课《基于占卜学和【易经】的中国文化与源于神学和【圣经】的西洋文化之比较》 |
48 |
2011/11/29 |
陈珏教授(台湾清华大学中文系暨历史研究所) |
从诗文看文化史──唐诗之路的有无与在何方?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三十一讲 |
49 |
2011/11/30 |
汪德迈教授(法兰西学院通讯院士) |
作为科学原型的史前中国占卜技术所展开的思维, 并非宗教性的神学, 而是准科学性的占卜学(上) |
专题研讨课《基于占卜学和【易经】的中国文化与源于神学和【圣经】的西洋文化之比较》第一讲 |
50 |
2011/12/1 |
刘伟聪教授(澳大利亚Griffith大学信息与通讯技术学院) |
普通话言语产生的生理建模问题——从计算的视角谈起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三十二讲 |
51 |
2011/12/7 |
汪德迈教授(法兰西学院通讯院士) |
作为科学原型的史前中国占卜技术所展开的思维, 并非宗教性的神学, 而是准科学性的占卜学(下) |
专题研讨课《基于占卜学和【易经】的中国文化与源于神学和【圣经】的西洋文化之比较》第一讲 |
52 |
2011/12/8 |
康士林教授(台湾辅仁大学、北大中文系特聘) |
关于《西游记》明朝各版本关系的争论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三十三讲 |
53 |
2011/12/14 |
影山辉国教授(日本实践女子大学教授) |
《论语义疏》的日本钞本与中国刻本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三十五讲 |
54 |
2011/12/15 |
盛余韵副教授(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艺术史) |
一些目前西方崭新研究历史与物质文化的方法学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三十六讲 |
55 |
2011/12/15 |
康士林教授(台湾辅仁大学、北大中文系特聘) |
谁借用谁?《西游记》与《封神演义》中一组诗的文本分析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三十四讲 |
56 |
2011/12/21 |
汪德迈教授(法兰西学院通讯院士) |
中国文字的创造法(上) |
专题研讨课《基于占卜学和【易经】的中国文化与源于神学和【圣经】的西洋文化之比较》第二讲 |
57 |
2011/12/23 |
汪德迈教授(法兰西学院通讯院士) |
中国文字的创造法(下) |
专题研讨课《基于占卜学和【易经】的中国文化与源于神学和【圣经】的西洋文化之比较》第三讲 |
58 |
2011/12/28 |
汪德迈教授(法兰西学院通讯院士) |
中西方文学起源比较 |
专题研讨课《基于占卜学和【易经】的中国文化与源于神学和【圣经】的西洋文化之比较》第四讲 |
59 |
2011/12/30 |
汪德迈教授(法兰西学院通讯院士) |
中西思维与文字之关系及其比较(上) |
专题研讨课《基于占卜学和【易经】的中国文化与源于神学和【圣经】的西洋文化之比较》第五讲 |
60 |
2012-1-4 |
汪德迈教授(法兰西学院通讯院士) |
中西思维与文字之关系及其比较(下) |
专题研讨课《基于占卜学和【易经】的中国文化与源于神学和【圣经】的西洋文化之比较》第五讲 |
61 |
2012/1/9 |
波波娃教授(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所长) |
俄罗斯在中亚的考察与东方文献研究所收藏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三十七讲 |
62 |
2012/2/14 |
梅维恒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
中世纪中国的语言、文化及社会研究 |
研究生院课程《中世纪中国的语言、社会及文化研究》第一讲 |
63 |
2012/2/15 |
汪德迈教授(法兰西学院通讯院士) |
中西传统科学的特性及其比较(上) |
专题研讨课《基于占卜学和【易经】的中国文化与源于神学和【圣经】的西洋文化之比较》第六讲 |
64 |
2012/2/17 |
汪德迈教授(法兰西学院通讯院士) |
中西传统科学的特性及其比较(下) |
专题研讨课《基于占卜学和【易经】的中国文化与源于神学和【圣经】的西洋文化之比较》第六讲 |
65 |
2012/2/17 |
乌苏吉教授(伊朗德黑兰大学) |
广州、泉州发现的铭文与中国-伊朗历史上的海路交往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三十八讲 |
66 |
2012/2/21 |
梅维恒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
敦煌变文 (一) |
研究生院课程《中世纪中国的语言、社会及文化研究》第二讲 |
67 |
2012/2/22 |
汪德迈教授(法兰西学院通讯院士) |
中国礼学传统 / 西洋法学传统 |
专题研讨课《基于占卜学和【易经】的中国文化与源于神学和【圣经】的西洋文化之比较》第七讲 |
68 |
2012/2/24 |
汪德迈教授(法兰西学院通讯院士) |
西方思想在启蒙运动中形成现代性 / 中国的现代性起源于与外来文明的冲突 |
专题研讨课《基于占卜学和【易经】的中国文化与源于神学和【圣经】的西洋文化之比较》第八讲 |
69 |
2012/2/28 |
梅维恒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
敦煌变文 (二) |
研究生院课程《中世纪中国的语言、社会及文化研究》第三讲 |
70 |
2012/2/29 |
浦安迪教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以色列希伯来大学) |
人心唯危:中国古典思想中涉及人心体用问题的若干文献 |
专题研讨课《人心唯危: 中国古典思想中涉及人心体用问题的若干文献》第一讲 |
71 |
2012/3/6 |
梅维恒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
敦煌变文 (三) |
研究生院课程《中世纪中国的语言、社会及文化研究》第四讲 |
72 |
2012/3/7 |
浦安迪教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以色列希伯来大学) |
孔孟之道 |
专题研讨课《人心唯危: 中国古典思想中涉及人心体用问题的若干文献》第二讲 |
73 |
2012/3/9 |
蔡宗齐教授(美国伊力诺依大学) |
汉诗语法的建构——探究诗境产生之奧秘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四十讲 |
74 |
2012/3/13 |
梅维恒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
叙事变革:小说构思和创作的方式在唐代的变革 |
研究生院课程《中世纪中国的语言、社会及文化研究》第五讲 |
75 |
2012/3/14 |
浦安迪教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以色列希伯来大学) |
老庄思想:道德经,庄子,列子, 管子:内业, 心术等篇 |
专题研讨课《人心唯危: 中国古典思想中涉及人心体用问题的若干文献》第三讲 |
76 |
2012/3/15 |
黑田彰教授(日本佛教大学) |
孝子传图和列女传图概論(上)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四十三讲 |
77 |
2012/3/20 |
浦安迪教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
中庸、大学:何大,何用?重视学庸思想一以贯之的论调(上) |
专题研讨课《人心唯危: 中国古典思想中涉及人心体用问题的若干文献》第四讲 |
78 |
2012/3/20 |
梅维恒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
“圣谕”的推广 |
研究生院课程《中世纪中国的语言、社会及文化研究》第六讲 |
79 |
2012/3/21 |
浦安迪教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以色列希伯来大学) |
秦汉经学之集大成 |
专题研讨课《人心唯危: 中国古典思想中涉及人心体用问题的若干文献》第五讲 |
80 |
2012/3/22 |
黑田彰教授(日本佛教大学) |
孝子传图和列女传图概论(下)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四十四讲 |
81 |
2012/3/27 |
梅维恒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
目犍连和舍利弗的故事和传说 |
研究生院课程《中世纪中国的语言、社会及文化研究》第七讲 |
82 |
2012/3/28 |
浦安迪教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以色列希伯来大学) |
佛学经典 |
专题研讨课《人心唯危: 中国古典思想中涉及人心体用问题的若干文献》第六讲 |
83 |
2012/3/28 |
罗泰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
当代考古方法论的若干问题(以中国考古为中心)——考古学史及其在研究思想史研究上的重要性 |
研究生院课程《当代考古方法论的若干问题(以中国考古为中心)》第一讲 |
84 |
2012/4/6 |
罗泰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
当代考古方法论的若干问题(以中国考古为中心)——类型学与分类法 |
研究生院课程《当代考古方法论的若干问题(以中国考古为中心)》第二讲 |
85 |
2012/4/10 |
梅维恒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
游牧民族和中原 |
研究生院课程《中世纪中国的语言、社会及文化研究》第八讲 |
86 |
2012/4/10 |
罗泰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
当代考古方法论的若干问题(以中国考古为中心)——论风格与个人 |
研究生院课程《当代考古方法论的若干问题(以中国考古为中心)》第三讲 |
87 |
2012/4/13 |
罗泰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
当代考古方法论的若干问题(以中国考古为中心)——含意与意义 |
研究生院课程《当代考古方法论的若干问题(以中国考古为中心)》第四讲 |
88 |
2012/4/16 |
陈鸿森教授(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成书的另一侧面——段玉裁学术的光与影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四十八讲 |
89 |
2012/4/17 |
梅维恒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
吐鲁番研究 |
研究生院课程《中世纪中国的语言、社会及文化研究》第九讲 |
90 |
2012/4/18 |
冨谷至教授(日本京都大学) |
前近代中国的刑罚与复仇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四十五讲 |
91 |
2012/4/18 |
浦安迪教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以色列希伯来大学) |
唐宋理学 |
专题研讨课《人心唯危: 中国古典思想中涉及人心体用问题的若干文献》第七讲 |
92 |
2012/4/18 |
罗泰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
当代考古方法论的若干问题(以中国考古为中心)——型式分析及美术史方法的使用 |
研究生院课程《当代考古方法论的若干问题(以中国考古为中心)》第五讲 |
93 |
2012/4/19 |
陈庆浩教授(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 |
中国古本汉文小说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四十六讲 |
94 |
2012/4/24 |
梅维恒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
“巫”在中国 |
研究生院课程《中世纪中国的语言、社会及文化研究》第十讲 |
95 |
2012/4/24 |
罗泰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
当代考古方法论的若干问题(以中国考古为中心)——社会考古 |
研究生院课程《当代考古方法论的若干问题(以中国考古为中心)》第六讲 |
96 |
2012/4/25 |
浦安迪教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以色列希伯来大学) |
宋、明心学 |
专题研讨课《人心唯危: 中国古典思想中涉及人心体用问题的若干文献》第八讲 |
97 |
2012/4/26 |
陈庆浩教授(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 |
红楼梦研究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
专题研讨课《【红楼梦】版本研究六讲》第一讲 |
98 |
2012/4/27 |
罗泰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
当代考古方法论的若干问题(以中国考古为中心)——家庭关系及性别 |
研究生院课程《当代考古方法论的若干问题(以中国考古为中心)》第七讲 |
99 |
2012/5/2 |
浦安迪教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以色列希伯来大学) |
古代诗歌:诗经, 骚赋,汉诗到盛唐律诗 |
专题研讨课《人心唯危: 中国古典思想中涉及人心体用问题的若干文献》第九讲 |
100 |
2012/5/2 |
罗泰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
当代考古方法论的若干问题(以中国考古为中心)——语言及族属认同 |
研究生院课程《当代考古方法论的若干问题(以中国考古为中心)》第八讲 |
101 |
2012/5/3 |
陈庆浩教授(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 |
前八十回的校本问题(抄本及古小说校勘问题) |
专题研讨课《【红楼梦】版本研究六讲》第二讲 |
102 |
2012/5/8 |
梅维恒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
印度语对中国中世纪声律学和音韵学的影响 |
研究生院课程《中世纪中国的语言、社会及文化研究》第十一讲 |
103 |
2012/5/8 |
罗泰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
当代考古方法论的若干问题(以中国考古为中心)——考古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 |
研究生院课程《当代考古方法论的若干问题(以中国考古为中心)》第九讲 |
104 |
2012/5/10 |
陈庆浩教授(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 |
程本后四十回校本问题(木活字本校勘问题) |
专题研讨课《【红楼梦】版本研究六讲》第三讲 |
105 |
2012/5/11 |
罗泰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
当代考古方法论的若干问题(以中国考古为中心)——埋葬制度及宗教 |
研究生院课程《当代考古方法论的若干问题(以中国考古为中心)》第十讲 |
106 |
2012/5/15 |
浦安迪教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
中庸、大学,何大,何用?重视学庸思想一以贯之的论调(下) |
专题研讨课《人心唯危: 中国古典思想中涉及人心体用问题的若干文献》第十讲 |
107 |
2012/5/16 |
浦安迪教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以色列希伯来大学) |
抒情词曲:晚唐诗,唐宋词,元曲 |
专题研讨课《人心唯危: 中国古典思想中涉及人心体用问题的若干文献》第十一讲 |
108 |
2012/5/16 |
罗泰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
当代考古方法论的若干问题(以中国考古为中心)——根据考古学探经济问题 |
研究生院课程《当代考古方法论的若干问题(以中国考古为中心)》第十一讲 |
109 |
2012/5/17 |
浦安迪教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以色列希伯来大学) |
明清戏文:牡丹亭,桃花扇等 |
专题研讨课《人心唯危: 中国古典思想中涉及人心体用问题的若干文献》第十二讲 |
110 |
2012/5/17 |
陈庆浩教授(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 |
东亚汉文小说的整理与研究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四十七讲 |
111 |
2012/5/18 |
刘迎胜教授(南京大学历史系) |
马可波罗与马薛里吉思——观察元代色目人的一个视角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四十九讲 |
112 |
2012/5/22 |
梅维恒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
汉语中“博士”一词的起源 |
研究生院课程《中世纪中国的语言、社会及文化研究》第十二讲 |
113 |
2012/5/22 |
芮跋辞博士(芬兰赫尔辛基大学) |
阿尔泰学:回顾、现状与展望 |
第十次国际汉学报告会 |
114 |
2012/5/22 |
罗泰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
当代考古方法论的若干问题(以中国考古为中心)——静观考古诸论 |
研究生院课程《当代考古方法论的若干问题(以中国考古为中心)》第十二讲 |
115 |
2012/5/23 |
浦安迪教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以色列希伯来大学) |
明清小说:《西游记》,《红楼梦》 |
专题研讨课《人心唯危: 中国古典思想中涉及人心体用问题的若干文献》第十三讲 |
116 |
2012/5/24 |
陈庆浩教授(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 |
杨藏本后四十回研究 |
专题研讨课《【红楼梦】版本研究六讲》第四讲 |
117 |
2012/5/25 |
罗泰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
当代考古方法论的若干问题(以中国考古为中心)——考古学文化的再思考 |
研究生院课程《当代考古方法论的若干问题(以中国考古为中心)》第十三讲 |
118 |
2012/5/29 |
马克梦教授(美国堪萨斯大学东亚系) |
“吾贵为天子,不得自由”—— 中国古代皇帝与后妃的婚姻关系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五十讲 |
119 |
2012/5/30 |
浦安迪教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以色列希伯来大学) |
人心唯危:中国古典思想中涉及人心体用问题的若干文献——结论 |
专题研讨课《人心唯危: 中国古典思想中涉及人心体用问题的若干文献》第十四讲 |
120 |
2012/5/30 |
罗泰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
当代考古方法论的若干问题(以中国考古为中心)——跨文化比较及其不足 |
研究生院课程《当代考古方法论的若干问题(以中国考古为中心)》第十四讲 |
121 |
2012/5/31 |
陈庆浩教授(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 |
红楼梦成书研究 |
专题研讨课《【红楼梦】版本研究六讲》第五讲 |
122 |
2012/6/1 |
罗泰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
当代考古方法论的若干问题(以中国考古为中心)——从考古推论历史 |
研究生院课程《当代考古方法论的若干问题(以中国考古为中心)》第十五讲 |
123 |
2012/6/4 |
郑培凯教授(香港城市大学) |
陆羽《茶经》与唐人生活的审美追求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五十一讲 |
124 |
2012/6/4 |
罗泰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
当代考古方法论的若干问题(以中国考古为中心)——一些重大课题的综合讨论 |
研究生院课程《当代考古方法论的若干问题(以中国考古为中心)》第十六讲 |
125 |
2012/6/5 |
梅维恒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
中世纪白话汉语的起源 |
研究生院课程《中世纪中国的语言、社会及文化研究》第十三讲 |
126 |
2012/6/6 |
梅维恒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
误读的教条:“格义”和“六法” |
研究生院课程《中世纪中国的语言、社会及文化研究》第十四讲 |
127 |
2012/6/6 |
赵晓寰先生(新西兰奧塔哥大学语言文化系中文部主任、高级讲师) |
讲座:元杂剧与日本能乐中鬼魂之比较研究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五十二讲 |
128 |
2012/6/7 |
梅维恒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
茶史漫谈 |
研究生院课程《中世纪中国的语言、社会及文化研究》第十五讲 |
129 |
2012/6/7 |
陈庆浩教授(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 |
红楼梦定本之设想 |
专题研讨课《【红楼梦】版本研究六讲》第六讲 |
130 |
2012/6/8 |
涂逸珊教授(土耳其科学院院士、土耳其海峡大学) |
从欧亚的视角再谈“黑暗之地” |
第十二次国际汉学报告会 |
131 |
2012/6/13 |
邓百安副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阿尔巴尼分校) |
谁是“儒”? 以唐代为中心的定义及演变 |
第十三次国际汉学报告会 |
132 |
2012/6/25 |
白谦慎副教授(美国波士顿大学) |
中国视觉文化中的文字游戏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五十三讲 |
133 |
2012/6/28 |
白谦慎副教授(美国波士顿大学) |
清代同治、光绪年间的艺术品市场和官员的收藏活动 |
第十一次国际汉学报告会 |
134 |
2012/7/4 |
商伟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
《红楼梦》现象研究:大观园的视觉呈现(1791-1911)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五十四讲 |
135 |
2012/9/3 |
陶德民教授(日本关西大学) |
内藤湖南的东洋史学及其西学背景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五十五讲 |
136 |
2012/9/7 |
陶德民教授(日本关西大学) |
內藤湖南的外交策論及其滿洲情結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五十六讲 |
137 |
2012/9/12 |
王国良教授(台湾台北大学) |
我与《太平广记》的学术因缘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五十七讲 |
138 |
2012/9/14 |
廉亚明教授 (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 |
明代史料中的南阿拉伯诸港口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五十八讲 |
139 |
2012/9/21 |
水上雅晴副教授(日本琉球大学) |
顾广圻与《十三经注疏校勘记》 |
第十五次国际汉学报告会 |
140 |
2012/10/25 |
姜仁旭副教授(韩国国立釜庆大学) |
夏商代的中华文明和欧亚草原文明 |
第十六次国际汉学报告会 |
141 |
2012/10/26 |
姜仁旭副教授(韩国国立釜庆大学) |
斯基泰和匈奴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
第十七次国际汉学报告会 |
142 |
2012/11/5 |
倪豪士教授(美国威斯康辛大学) |
唐传奇中紫姑形象的演变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五十九讲 |
143 |
2012/11/5 |
冯锦荣副教授(香港大学中文学院) |
二十世纪初中期香港大学的中国学研究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六十讲 |
144 |
2012/11/6 |
朴贤熙副教授(美国纽约市立大学) |
描摹世界:前近代世界地理知识的欧亚交流 |
第十八次国际汉学报告会 |
145 |
2012/11/14 |
李奭学研究员(台湾中研院文哲所) |
首“译”之功:明清耶稣会与欧洲文学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六十一讲 |
146 |
2012/12/3 |
鲁惟一教授(原剑桥大学东亚系主任,荣休教授) |
班固,复制者及创新者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六十二讲 |
147 |
2012/12/6 |
鲁惟一教授(原剑桥大学东亚系主任,荣休教授) |
刘歆,创新者及评论者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六十三讲 |
148 |
2012/12/19 |
朱鸿林教授(香港理工大学) |
明代儒学史研究的文本基础与《明儒学案》之整理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六十四讲 |
149 |
2013/3/19 |
陈翀副教授(日本广岛大学) |
唐钞与宋刻的悬隔——以《长恨歌》、《琵琶引》的文本变迁为例 |
第十九次国际汉学报告会 |
150 |
2013/3/27 |
岩尾一史(日本神户市外国语大学研究员) |
New discoveries and studies of the old tibetan documents |
第二十次国际汉学报告会 |
151 |
2013/6/6 |
白谦慎(美国波士顿大学) |
晚清政府官员日常生活中的书法活动 |
第二十一次国际汉学报告会 |
152 |
2013/6/18 |
潘秋平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
不同語法理論下的上古漢語與格句式及其相關的問題 |
第二十四次国际汉学报告会 |
153 |
2013/6/27 |
李钟美老师(韩国东国大学) |
十五世纪朝鲜的印刷文化 |
第二十二次国际汉学报告会 |
154 |
2013/6/29 |
谭凯副教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
晚唐河北文化对北宋的影响 |
第二十三次国际汉学报告会 |
155 |
2013/9/3 |
周绍明教授(英国剑桥大学) |
清朝苏州的古籍善本收藏(Rare Book Collections in Qing Dynasty Suzhou)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六十五讲 |
156 |
2013/9/10 |
长部悦弘教授(日本琉球大学) |
北魏孝文帝时期的尚书省与洛阳迁都 |
第二十五次国际汉学报告会 |
157 |
2013/9/10 |
村井恭子副教授(日本神户大学) |
“河西”与“代北”——中晚唐朝廷对代北势力的运用 |
第二十六次国际汉学报告会 |
158 |
2013/9/16 |
罗梅君教授(德国柏林自由大学) |
阿恩德的殖民地知识与早期德国汉学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六十六讲 |
159 |
2013/9/17 |
辛嶋静志教授(日本创价大学) |
《道行般若经》与“异译”的对比研究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六十七讲 |
160 |
2013/9/24 |
朱晓海教授(台湾清华大学中文系) |
从谢朓《邯郸故才人嫁为厮养卒妇》与《咏落梅》略窥永明体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六十八讲 |
161 |
2013/9/24 |
秋谷裕幸副教授(日本爱媛大学) |
关于官话方言音韵史的设想 |
第二十七次国际汉学报告会 |
162 |
2013/11/4 |
尼古拉斯·辛姆斯-威廉姆斯教授(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 |
阿富汗北部发现的大夏语文书的古文书学、年代学和地理(Paleography, chronology and geography of the Bactrian documents from Northern Afghanistan)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六十九讲 |
163 |
2013/11/14 |
艾安迪教授(美国东北伊利诺州大学) |
北魏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
第二十八次国际汉学报告会 |
164 |
2013/11/15 |
尼古拉斯·辛姆斯-威廉姆斯教授(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 |
百年粟特基督教研究(100 years of Christian Sogdian studies) |
第二十九次国际汉学报告会 |
165 |
2013/11/15 |
乌尔苏拉·辛姆斯-威廉姆斯教授(英国国家图书馆) |
1895—1932年间和田地区出土的古代写本(Manuscript Collections from Khotan 1895-1932) |
第二十九次国际汉学报告会 |
166 |
2013/11/15 |
爱莉卡博士(奥地利维也纳大学) |
Found in Khotan. Made in Khotan? What portable cult objects can tell us |
第二十九次国际汉学报告会 |
167 |
2013/11/21 |
卡齐姆·阿卜杜拉耶夫教授(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所) |
Old Termez城及周边地区的佛教文化 |
第三十次国际汉学报告会 |
168 |
2013/12/26 |
梶浦晋教授(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 |
日本收藏中国版本的情况——以佛教典籍为主 |
第三十一次国际汉学报告会 |
169 |
2014/5/14 |
芳村弘道教授(日本立命馆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系) |
关于《乾隆四库全书无板本》所收《江湖集》中鲍廷博校宋本识语的研考 |
第三十二次国际汉学报告会 |
170 |
2014/6/26 |
陈祖言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宾汉顿大学中文系) |
“楸枰小技,可以喻大”:钱谦益围棋诗中反清复明的微辞隐语 |
第三十三次国际汉学报告会 |
171 |
2014/10/17 |
陈致教授(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 |
商王的婚礼:香港新见青铜器妇尊试释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七十讲 |
172 |
2014/10/30 |
沈钟伟(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语言文学文化系,亚洲语言文学部 教授) |
我和语言学 |
第三十四次国际汉学报告会 |
173 |
2014/10/31 |
商伟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
古典小说研究及其相关问题:从《儒林外史》谈起 |
第三十五次国际汉学报告会 |
174 |
2014/12/15 |
福柯教授(德国柏林自由大学) |
The rise and glory of the Kushans between the empires of China and Rome 在中国与罗马帝国之间——贵霜人的崛起与辉煌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七十一讲 |
175 |
2014/12/15 |
邓骏捷(澳门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澳门文献信息学会会长) |
清代黄景仁词集的流传与版本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七十二讲 |
176 |
2015/1/5 |
罗伯特·恰德(英国牛津大学圣安妮学院副院长) |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Western "Ritual Studies" and Chinese "Lixue" 西方仪式研究(Ritual Studies)与中国礼学异同辨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七十三讲 |
177 |
2015/4/20 |
狄宇宙(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鲁斯基金东亚研究讲座教授) |
Climate and Inner Asian History 气候与内亚史研究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七十四讲 |
178 |
2015/5/6 |
河野贵美子(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学术院教授、早稻田大学日本古典籍研究所所长) |
《源氏物语》的“古注释书”与中国古文献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七十五讲 |
179 |
2015/6/4 |
陈益源(台湾成功大学特聘教授,人文社会科学中心副主任) |
关公、妈祖在越南的流传与演变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七十六讲 |
180 |
2015/9/16 |
阿尔维斯·安德烈欧塞(意大利伦巴第大学罗曼语文学与语言学副教授) |
Marco Polo and Rustichello da Pisa in the shadows of the Pisan-Genoese workshop比萨-热那亚工作坊荫影下的马可·波罗与鲁思蒂切洛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七十七讲 |
181 |
2015/9/22 |
阿尔维斯·安德烈欧塞(意大利伦巴第大学罗曼语文学与语言学副教授) |
The diffusion of Marco Polo’s Text 马可·波罗书的文本流传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七十八讲 |
182 |
2015/9/24 |
阿尔维斯·安德烈欧塞(意大利伦巴第大学罗曼语文学与语言学副教授) |
European travellers, missionaries and artists at the court of the Great Khan: John of Plan di Carpine, William of Rubruck, Marco Polo, Odoric of Pordenone大汗宫廷中的欧洲旅行家、传教士、艺术家:普朗嘉宾、鲁布鲁克、马可·波罗、鄂多立克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七十九讲 |
183 |
2016/4/15 |
商伟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
逼真的幻象:《红楼梦》与清代宫廷的“造假”艺术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八十讲 |
184 |
2016/9/16 |
高桥智教授(日本庆应大学) |
江户时代和刻本十论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八十一讲 |
185 |
2016/9/26 |
铃木阳一教授(日本神奈川大学) |
江户时代过海传来的中国文化——日中文化交流的一个侧面 |
第三十六次国际汉学报告会 |
186 |
2016/10/27 |
葛思康博士(荷兰乌特勒支大学) |
荷兰人在十七世纪收藏的中国艺术品 Collecting Chinese Art in the Netherlands during the 17th Century |
第三十七次国际汉学报告会 |
187 |
2016/12/19 |
郝清新教授(匈牙利罗兰大学) |
华严经及中国的解读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八十二讲 |
188 |
2017/1/9 |
柯马丁教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
《诗经·大雅》中的合成文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八十三讲 |
189 |
2017/5/22 |
斯定文教授(美国旧金山大学) |
竹枝词与当代民族书写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八十四讲 |
190 |
2017/5/27 |
黑田彰教授(日本佛教大学) |
关于吴氏藏东魏武定元年石床的翟门生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八十五讲 |
191 |
2017/6/2 |
高田时雄教授(日本京都大学) |
1924年在欧洲的内藤湖南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八十六讲 |
192 |
2017/9/14 |
马颂仁教授(法国巴黎高等研究实践学院) |
介于保持民族性和汉化之间:契丹人杰出的社会与司法政策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八十七讲 |
193 |
2017/9/21 |
马颂仁教授(法国巴黎高等研究实践学院) |
木叶山(契丹部族发祥地):宗教喻义以及其神秘所在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八十八讲 |
194 |
2017/9/28 |
马颂仁教授(法国巴黎高等研究实践学院) |
全真教派的诞生及长春道人丘处机继承者之谜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八十九讲 |
195 |
2017/9/29 |
毕丽兰研究员(德国国家博物馆亚洲艺术分馆中亚部策展人) |
柏林德国国家博物馆的新项目规划以及现阶段初步研究成果:龟兹和高昌的艺术模式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九十讲 |
196 |
2017/9/29 |
茵丝·孔扎克−纳格研究员(德国莱比锡大学萨克森科学院“丝绸之路龟兹佛教壁画”项目研究中心) |
丝绸之路北道龟兹的佛教壁画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九十一讲 |
197 |
2017/10/13 |
高桥英海教授(日本东京大学) |
中国唐朝和元朝的叙利亚基督教:论新近之发现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九十二讲 |
198 |
2017/11/7 |
周绍明教授(英国剑桥大学) |
明代徽商在徽外的活动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九十三讲 |
199 |
2017/11/22 |
妹尾达彦教授(日本中央大学) |
考试和恋爱的诞生:唐朝长安的 “男” 和 “女”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九十四讲 |
200 |
2017/12/20 |
梁寿子教授(韩国高丽大学) |
明清景德镇与朝鲜白瓷对比:以青花和铁画为例 |
第三十八次国际汉学报告会 |
201 |
2017/12/27 |
妹尾达彦教授(日本中央大学) |
东亚洲都城時代的开端: 比较天子-皇帝、可汗、国王及天皇的都城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九十五讲 |
202 |
2018/4/13-2018/5/15 |
罗伯特·恰德教授(英国牛津大学圣安妮学院执行院长) |
以英文讨论西方汉学的经典作品 |
国际汉学研究系列课程 |
203 |
2018/4/16-6/29 |
稻畑耕一郎教授(日本早稻田大学) |
国际汉学研究专题 |
研究生课程 |
204 |
2018/6/8 |
斯定文教授(美国旧金山大学) |
从曲园看世界——俞樾忧国忧民的当代意义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九十六讲 |
205 |
2018/10/22 |
麦大维教授(英国剑桥大学) |
杜甫的政治观及其与元结之关系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九十七讲 |
206 |
2019/4/12 |
乌苏吉教授(伊朗德黑兰大学) |
与马可·波罗同行:走向忽里模子 |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九十八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