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七十七讲
题 目:Marco Polo and Rustichello da Pisa in the shadows of the Pisan-Genoese workshop
比萨—热那亚工作坊荫影下的马可·波罗与鲁思蒂切洛
演讲人:Alvise ANDREOSE(阿尔维斯·安德烈欧塞)
意大利伦巴第eCampus大学(Novedrate)罗曼语文学与语言学副教授
主持人:党宝海
时 间:2015年 9月16日(星期三)14:00-16:00
地 点: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报告厅
9月16日下午两点,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七十七讲在北京大学中古史中心报告厅举行。此次主讲嘉宾是意大利伦巴第eCampus大学(Novedrate)罗曼语文学与语言学副教授阿尔维塞·安德烈欧塞博士。安德烈欧塞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是罗曼丽是语言学、中世纪法语与意大利语文献、中世纪中国和东亚旅行记。已出版多部著作:《马可波罗CM211抄本校注》(与Barbieri合着,1999)、《罗曼语言学与语文学手册》(2009)、《道路、中国、天堂:鄂多立克东游録研究》(2012)、《鄂多立克东游録校注》二种(2010;2000)、《剌木学本< 马可波罗行纪>校注研究》(与E.Burgio等合着,2015)等。今年九月,应北大汉学家基地荣新江教授邀请,安德烈欧塞博士将在北大进行三次讲座,本次讲座为第一讲,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党宝海副教授主持,简要介绍了安德烈欧塞博士的学术背景,并指出本次讲座带来的是欧洲学界关于《寰宇记》研究的最新进展,将极为精彩。
安德烈欧塞博士指出本次讲座将从《寰宇记》的语言特点入手。《寰宇记》的奇特之处不仅在于其内容和结构,也在于其语言。1298年,马可·波罗于鲁思蒂切洛相遇在热那亚监狱,鲁思蒂切洛根据马可·波罗的旅行笔记,用他擅长的古法语创作了《寰宇记》,此后该书被翻译成各种欧洲方言,流行于世。而原始抄本,即所谓的“法意混合语”(Franco-Italian)本几乎被忘却,只留下了两个主要抄本,即法国国家图书馆所藏F本与新进发现的与F本相近的f本。安德烈欧塞博士指出,学界对“法意混合语”的定义并不明确,虽然《寰宇记》常被作为“法意混合语”文学的代表作,但是《寰宇记》最初使用的语言是否能被称作“法意混合语”,学界有不同意见。两位作者操持完全不同的语言,最终却选择了并非两人母语的第三种语言来创作是《寰宇记》的一大特点。现在学界的普遍观点是,马可·波罗通晓法语,并用法语向鲁思蒂切洛讲述自己的旅行。
对《寰宇记》抄本进行语言学分析的最终目的是辨明两位作者各自的职责,并明确创作过程。但分析过程中有两个主要问题,首先涉及的是F本与f本的拼写和语言特征与鲁思蒂切洛创作的其它作品之间的关系,其次我们要考略F本与f本的混杂性多少程度上反映了原始版本的特征,抄写员是否令其更加复杂。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安德烈欧塞博士着重分析了《寰宇记》的创作环境。20世纪90年代,研究者发现了一批在13世纪末14世纪初,由比萨抄写员在热那亚抄写的法语抄本,推测这是梅罗里亚战役(1284年)中被俘虏的比萨人在热那亚监狱中生产的。这一比萨-热那亚工作坊就是《寰宇记》的创作大环境,因此其抄本带有比萨方言特点。
然后,安德烈欧塞博士提到,F本与f本不仅有比萨方言特点,还有威尼斯方言特点,所以判断抄本的产地很关键,只有判明产地,才能明确抄本中的威尼斯方言特点是来自马可·波罗还是威尼斯抄写员。但是这一问题向来不是学界关注重点,所以至今悬而未决,安德烈欧塞博士希望自己今后的研究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在分析了F本和f本的语言后,博士认为最有可能的是抄本中的托斯卡纳方言特点源自抄写员,而其中的北方意大利方言特点是原版留下的,源自马可·波罗,F本和f本很可能是在比萨制作的。
最后,安德烈欧塞博士介绍了学界关于《寰宇记》创作过程的各种观点,大部分学者相信鲁思蒂切洛只是翻译了马可自己的笔记。当然具体的创作过程已无从得知,但是能够确知马可·波罗与鲁思蒂切洛的语言都是混杂的,他们的合作造成了《寰宇记》语言的混杂性。而经过各种抄写员之手,其语言特点更加丰富,使得我们无法明确当时的情境。但是我们可以说“法意混合语”这一卷标定义一种语言似乎不太合适,因为每本书的创作和传播过程都是独特非凡的。
随后,参加讲座的老师、同学就《寰宇记》的语言、版本提出了一些问题,与安德烈欧塞博士进行了愉快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