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七十六讲
题 目:关公丶妈祖在越南的流传与演变
主讲人:台湾 成功大学中文系特聘教授兼人文社会科学中心副主任 陈益源 教授
主持人: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潘建国 教授
时 间:2015年6月4日(星期四)下午
地 点:北大人文苑6号楼中文系B-124会议室
陈益源教授在中国古典小说、民俗学、民间文学、越南汉文学、东南亚闽南文化等领域均有卓越的研究成果。此次讲座陈益源教授以关公丶妈祖为题,关注源自于中国的人物与信仰,如何随着移民而盛行海外,并从文学作品、文献材料、民俗活动、现存庙宇建筑等各方面深入探讨,分别讲述两者在越南的流传与演变。
首先,陈益源教授从关公谈起,《三国志演义》对关公形象塑造相当重要,透过文学艺术的潜移默化,关公及其忠义精神不仅影响了中国本地民众,亦受到越南人民的认同,加上越南各地关帝庙的建立,以及关帝信仰的蓬勃发展,更进一步让关公深入人心。开始谈关公在越南的流传与演变之前,陈教授特别强调进行田野调查之前需充分把握已见之文献,带着文献跑田调,方能事半功倍。目前在越南现存的文献里,与关帝信仰有关者有三,一是方志中载及关帝庙者,二是现存之关帝庙碑铭拓片,三是与关帝信仰有关的汉喃书籍,从这些方志、碑铭拓片、书籍等文献中的大量文字记载,可见当时关帝信仰之兴盛蓬勃。陈教授以会安及顺化地区的关帝信仰为例,说明目前越南关帝信仰概况。早期越南关帝信仰只在当地的华人间流通,后来逐渐成为在地信仰,并广设庙宇祭祀关帝,然而从目前庙宇祭祀现况(例如关帝由主殿移往后殿或偏殿)、建筑用途(从庙宇挪用为小学)、居民信仰重心转移 (例如祭祀其他神祇)等皆与昔时不同。从这些现象来看,关公信仰已逐渐式微,并被其他神祇所取代。最后,陈教授认为,关公虽作为一个小说人物,有其鲜明独特的人物个性,但是研究关公,不可只局限在小说文本,更需重视民间信仰的部份,方能理解关公信仰何以深入民心,并能在海外流播甚广。
其次,妈祖信仰随着中国移民向外迁徙而传向海外,例如台湾、港澳地区和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几乎都建有 “妈祖庙”或 “天后宫”,这些庙宇往往成为当地信仰的中心。其中,影响深远,但却鲜为人知者,应属越南。越南民间称妈祖庙为“婆寺”,一般庙名仍以 “天后宫”或 “天妃庙”居多。早期在越南北部、中部、南部,海边或江畔,都有华人(尤其是福建人)建立的天后宫,为数众多;如今随着华人在越南的去留与移动,目前的天后宫主要集中在越南南部湄公河流域,天后信徒也由早期的华人,扩及到越南的一般百姓(越族)。陈教授指出,初期越南天后宫的兴建与广东、福建等地居民移居在此密切相关,他们多将此庙宇与会馆结合,并以此为中心建设学校、医院、义地等。根据现今留存天后宫的重修碑文拓片或捐赠芳名录,可以发现当中有若干闽商并未回到故乡,而是留在当地参与地方事务及兴建庙宇,这些闽商对于推广天后信仰起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此后天后信仰逐渐跨越地域、族群的界线,成为越南普遍的信仰,以越南南部湄公河流域为例,现存天后宫数量超过六十座以上。虽在部分地区,天后信仰已不复当时盛况,然天后信仰在越南仍具影响力,甚至成为市政发展的考虑因素之一。
陈益源教授强调小说文本中的关帝与妈祖虽具影响力,但深刻地影响普罗大众的部分却体现在民间信仰之中,因此不可忽视信仰的凝聚力与影响力。在此次讲座中,陈益源教授将越南的关帝信仰与妈祖信仰发展兴衰做一仔细梳理,展示了中国信仰在异乡如何被接受,并与当地信仰相互影响、融合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