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七十三讲 罗伯特·恰德讲座(2015年1月5日)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第七十三讲

 

  目:西方仪式研究(Ritual Studies)与中国礼学异同辨

主讲人:英国牛津大学圣安学院  罗伯特·恰德(Robert Chard 教授

主持人: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 刘玉才 教授

  间:201515日(星期一)下午

  点: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学术报告厅

 

罗伯特·恰德(Robert Chard)教授为牛津大学圣安学院副院长、日本东京大学的客座教授和《国际亚洲研究学刊》的执行主编,他长期致力于中国文化的研究,尤其关注传统礼学。

中国礼学和西方Ritual Studies之间的异同问题,直接关涉到中西方学者之前的对话交流。目前在很多国际会议上,礼学被径直译为Ritual Studies,罗伯特先生认为这种作法是不合适的。西方的Ritual Studies理论常被用来分析中国的社会、政治或者宗教,对西方汉学有一定的影响。罗伯特先生认为我们首先应该弄明白Ritual Studies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其学科自身又有着怎样的历史。

西方的Ritual Studies是跨学科的一门学问,它并不是如历史、地理一类有着清晰界定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涉及全人类的众多仪式礼仪,研究者主要用人类学和史学的方法,兼及心理学等学科。这门学科的主要特点是非常的理论化,很抽象,倚重方法。罗伯特教授认为Ritual Studies在西方学术界是一个非常时髦的学问,颇多不需要提及的地方,也会以之来分析问题。近几十年来,这门学问广受关注,出现了专门期刊,如Journal of Ritual Studies等。实际上,Ritual Studies研究从一开始就存在这样的问题,那就是Ritual Studies研究源自西方,天然带着西方学术自身的偏见。

关于Ritual Studies的历史,治欧洲上古礼仪之学的Philippe Buc.教授,认为西方的Ritual的观念并不强,像古希腊罗马本没有关于抽象化的Ritual概念。直到16世纪,耶稣会从天主教中分了出来,批评天主教没有意义的仪式太多,脱离了上帝,没有神圣的内容,所以天主教徒出于护教的考虑,开始研究古书,包括《圣经》和其它古书中关于仪式的记载,其目的是为了证明礼仪是非常神圣且有价值的。自此,基督教和天主教对抽象概念上的Ritual开始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

19世纪下半叶,Ritual Studies的研究开始从基督教中区分出来,转换了其原本从基督教神学角度来看定义真理的标准。学者们开始将关注点放在其它宗教上,也不再依基督教的标准去作惟一的价值判断。Tames Legge是一个转折点,他虽然是一个基督徒,但不同于其它传教士,他认为有必要研究中国语言和中国文化。虽然他仍然认同基督教的优越性。但他认为中国的文化亦有值得欣赏的地方,所以他下定了决心,将所有的《五经》翻译成了英文。虽然他翻译的《礼记》知道和用的人不多,但从西方汉学的角度来看,他翻译的《礼记》是最好的。MAX M?LLER是德国的世界宗教学学者,和Tames Legge一样受聘于牛津大学,他想将世界各个宗教的圣书翻译成英文。这样,在分析Ritual的时候,学者们逐渐摆脱了基督神学的束缚,试图找出宗教和Ritual的一些普遍性的特征。他们研究的对象广涉早期文明中的仪式和神话,认为整个部族的信仰是蕴含在其神话当中,而神话又是通过仪式表现出来的。真正现代意义上的Ritual研究,当肇端于此。

关于Ritual的特点,主要有两派意见:一派认为Ritual具有社会功能和效果,它能够强化群体内部的自我认同。Ritual具有象征意义,这种象征意义非常抽象。另外一派认为Ritual只是一种行动,关涉到整个社会的权利层次及其之间的斗争,而不认为其中的象征意义很重要。

Ritual Studies和中国的礼学虽然有相同的地方,但必须区分出来。因为西方学者重视的只是Ritual的层面,而忽略其中的伦理性和政府结构等问题。礼学范围比较广,用Ritual Studies来提出和研究中国礼学就缩小了其范围。

罗伯特教授主张,礼学的概念最好是不译,尤其是在专业的学术论著中不用翻译。但西方汉学家有一个很重要的责任,他们必须把中国的文明和文化解释给西方人,这又需要有一个翻译。就这种情况而言,罗伯特教授认为礼学可以翻译成Chinese Ritual StudiesTraditional Chinese Ritual Studies.

讲座由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中心刘玉才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吴娱丽老师及北京大学文史哲部分师生参加了本次报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