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日下午,由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主办的“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基地成立十周年暨汉学图书馆开馆仪式茶话会”在大雅堂会议室举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主任袁行霈,国务院参事、国家汉办原主任许琳,国家汉办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于天琪,中华书局总经理徐俊,商务印书馆总编辑周洪波,中国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严绍璗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张西平教授,北京语言大学阎纯德教授,杜克大学出版社期刊主管Robert Dilworth和早稻田大学稻畑耕一郎教授等出席“北京论坛”分论坛四的全体嘉宾参加了茶话会,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主任助理、历史学系荣新江教授主持了茶话会。
会议现场
袁行霈就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的基本理念、十年成果和发展规划发表了致辞。他深情回顾了基地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对在基地建设过程中给予大力帮助的国家汉办、学校领导及各院系、职能部门表达了诚挚的谢意,对十年来始终参与、支持基地工作的海内外学术同仁表达了敬意。袁行霈还介绍了基地近年筹划、组织的一系列重大科研项目,如“《中华文明史》系列外译本”“马可·波罗研究”“域外汉籍文献丛编”等,并重点介绍了基地正在筹备的“中华文明传播史”项目。袁行霈强调,基地除了要继续向老一辈汉学家请教、学习以外,还要发掘、支持更多的中青年学者,加强与中青年汉学家的交往,培养国际汉学研究的中坚力量。
袁行霈致辞
许琳对基地十年来的发展成果表示肯定及祝贺。于天琪也代表孔子学院总部对基地成果表示诚挚的祝贺。她认为,基地应与孔子学院一道,互相协作、支持,致力于通过学术研究的方式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努力构建中外学术交流的桥梁,为人类文明发展作贡献。
稻畑耕一郎在致辞中对基地成立十周年暨汉学图书馆开馆表示祝贺,并感谢了基地各位老师对海外汉学学人的热情关心和支持。他指出,汉学本来是中国的学问,在传播到国外后已然成为世界性的学问,而中国也在大力建设属于自己的“古典学”。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学者可以吸取借鉴国外的学习办法,国外学者也应与中国学者加强交流与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传播作出贡献。
稻畑耕一郎致辞
张志清对本次会议的召开表达了衷心祝贺,同时感谢汉学家研修基地多位老师长期以来对国家图书馆的支持。他表示,国家图书馆近期成立了“海外中国问题研究资料中心”,希望未来能通过多种方式与包括北大汉学家图书馆在内的兄弟图书收藏单位建立联系,相互协助,取长补短。
张志清致辞
会议的第二个环节是基地汉学图书馆的开馆仪式。汉学图书馆馆长、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潘建国教授主持了开馆仪式。他简要介绍了图书馆的建设过程,指出基地自成立之初就将图书资料中心的建立作为重要发展方向,目前汉学图书馆的藏书量为四万三千册左右,涵盖经学、中西交通史、西域史、东亚汉籍四个主要领域,并建立起孟森、孙康宜、米山寅太郎、高桥智、严绍璗、翦伯赞、颜保、Nicholas Koss八个专题文库,具有一定的收藏特色。潘建国特别感谢了在汉学图书馆建设过程中给予无私帮助的海内外学界同仁。为了表达对汉学图书馆专题文库捐赠人之一严绍璗的谢意,袁行霈还代表汉学家基地为严绍璗颁发了捐赠证书。
袁行霈为严绍璗颁发捐赠证书
仪式结束后,与会学者一同参观了“北京大学汉学图书馆名家捐赠书籍特别展”。
与会学者参观展览
附:
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成立十周年记
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是经国家汉办批准(2009.8),由北京大学成立的高级学术机构。基地致力于促进中外学术、文化交流,供国外汉学家在中国本土持续地研究中国文化,并为国际汉语教育构筑坚实的学术基础。基地由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北京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袁行霈先生担任主任,北京大学文、史、哲、考古等学科的学者组成管理委员会,旨在发挥北京大学在人文学科的优势,主要邀请国外汉学家,并根据需要邀请国内学者来基地,与北大学者进行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
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揭牌仪式
基地自成立以来,先后邀请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巴黎大学、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华盛顿大学、伊利诺伊大学、京都大学、早稻田大学等学校的十余位著名学者担任“大雅堂讲座教授”,他们在基地进行专题研究和学术考察,并开设了十余门研究生课程。此外,基地每年还接受海外汉学学者以访问学者的身份来基地进行1—3个月的研修,至今已有来自30个国家的170余位汉学家前来从事研究、演讲和进修。
英国汉学家鲁惟一发表演讲
英国汉学家麦大维在基地讲课
美国汉学家浦安迪先生在基地授课
法国汉学家汪德迈为基地题词
来访汉学家题词
在此期间,基地共组织国际汉学系列讲座和学术报告会136场,并举办了“老子:文献与思想”“国际汉学与汉籍流传”“中日书籍史比较研究”“海外汉籍与中国文学研究”“近三十年国际汉学研究的理论、方法与实践”“我的汉学之路”“中国文学与文化的相遇、想象与再创造:西方作家与中国的交往”“中国古典文学在东亚的传播与接受”等一系列国际学术研讨会,主办了“国际汉学翻译家大会”,成为沟通中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国际汉学翻译家大会(2014)
“国际汉学研究回顾与前瞻——我的汉学之路”国际会议(2014)
“北京论坛”分论坛《化解危机的文化之道——东方智慧》(2009)
中国古典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2012)
为了推动中外学者之间的深度合作,整合国际汉学研究资源,基地筹划、组织了“中华文明传播史研究”“马可•波罗研究”“东亚汉籍整理与研究”等一系列重大科研项目,并在此过程中建立起多个国际性学术团队,已出版包括《马可•波罗扬州丝绸之路》《马可•波罗与10—14世纪的丝绸之路》《日本古钞本与五山版汉籍研究论丛》《日本五山版汉籍丛刊》等书的“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学术丛刊”6种20册。
《中华文明史》英译本在2012伦敦书展上举行首发式
自右至左:华盛顿大学康达维教授,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剑桥大学麦大维教授
基地还致力于推动中国传统经典和国内优秀学术论著的外译工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华文明史》外译本系列”项目。《中华文明史》是北大国学研究院组织北大36位学者,历时六年完成的一部学术著作,在国内学术界有较高声誉。自2007年始,美国华盛顿大学康达维教授开始主持英译工作,经过多位学者前后六年的共同努力,最终于2012年4月由剑桥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2016年10月,由早稻田大学教授稻畑耕一郎等译者历时五年翻译而成的《中华文明史》日译本由日本潮出版社出版,并在日本国内学术界、文化界产生良好反响。
《中华文明史》日译本
2017年,由韩国培才大学徐盛教授主持翻译的《中华文明史》韩译本由韩国东国大学出版社出版。同年,由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孔子学院约万诺维奇•安娜博士主编的《中华文明史》塞尔维亚语译本由阿尔贝托•普拉斯(信天翁)出版社出版。此外,该项目的俄译本、匈牙利语译本、印地语译本也都在推进当中。值得强调的是,该书外译本始终坚持由海外一流汉学家亲自主持翻译,由所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出版社出版,真正实现了中国文化进入海外主流社会。
《中国文学与文化》
基地编辑出版了两种学术期刊,即《国际汉学研究通讯》与Journal ofChinese Literature & Culture(简称JCLC)。《通讯》是基地主办的综合信息类刊物,由荣新江教授担任编辑委员会主任,刘玉才教授任主编,主要报道国际汉学界在中国传统人文学科领域的研究动态,发布研究成果,中、英文双语,半年刊,自2010年以来已出版了18期。JCLC由基地与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中国诗歌文化论坛联合主办,袁行霈、蔡宗齐共同担任主编,是一份面向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研究者的英文学术期刊,实行严格的双向匿名评审制度,由美国著名学术期刊出版机构杜克大学出版社(DUCK Publication)出版,自2014年以来已出版11期,拥有数千家电子订户,覆盖了美国主要的亚洲研究学术机构,发表了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多所知名大学重要学者的论文。经过五年的努力,该刊于2019年6月入选A&HCI检索系统,成为目前大陆学术界率先进入该检索系统的国际性权威期刊。
为保证来访学者的研究需要以及国际合作项目的顺利实施,基地建立起特色鲜明、收藏完备的汉学图书馆。目前,图书馆已经入藏大量中外文学术著作,包括最新的欧美、日本学者的中国研究论著,馆藏量达到43000册。汉学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得到海内外学界同仁的热心支持,先后收到民国著名明清史专家孟森先生后人捐赠的孟森遗著手稿、耶鲁大学孙康宜教授捐赠的“潜学斋文库”藏书,以及原日本静嘉堂文库长米山寅太郎先生、日本庆应义塾大学附属研究所斯道文库高桥智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张传玺教授、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颜保教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严绍璗教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Nicholas Koss教授、法兰西学院通讯院士汪德迈(Léon Vandermeersch)教授、日本京都大学高田时雄教授、英国剑桥大学麦大维(David McMullen)教授、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陈庆浩研究员、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所等个人和机构捐赠的藏书,汉学图书馆分别为他们建立的个人或专题文库,已成为图书馆馆藏的一大特色。
孟森先生遗著手稿捐赠仪式
汉学图书馆诸家文库
汉学图书馆普通阅览室内景
为支持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进一步做好教学、科研与学术出版工作,学校于2009年将位于北京大学西校门内南侧的化学北楼整体拨付汉学家研修基地、国学研究院使用,袁行霈取班固《两都赋》中“又有承明、金马,著作之庭,大雅宏达,于兹为群”之意,为大楼取名为“大雅堂”,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大雅宏达之士走进“大雅堂”,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传播作出贡献。我们期待,通过学术平台、学术刊物的持续经营和海内外中国古典专题文献的广泛募集,将“大雅堂”建设成中国古典学的重镇,真正成为全球汉学家心向往之的学术殿堂。
大雅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