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經通殊語 四海播漢聲 ——《國際漢學研究通訊》出刊二十期綜述

《國際漢學研究通訊》為北京大學國際漢學家研修基地主辦的綜合性學術期刊,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本刊以報道國際漢學界在中國傳統人文學科領域的研究動態,搭建中外學者溝通交流的學術平臺爲宗旨,設有漢學論壇、文獻天地、漢學人物、藝術史苑、研究綜覽、基地紀事等欄目,陸續刊發了國內外著名學者的研究成果,在國際漢學界產生重要影響。

《國際漢學研究通訊》以“北京大學國際漢學家研修基地”爲依託,注重開闢新的學術領域,着力打造有國際影響的學術平臺,以引領學術潮流。基於此,本刊一方面重點介紹西方漢學重要研究成果及前沿問題,另一方面也努力把國內重要研究成果及研究動向傳播至海外,以推動國內外研究者深入交流。回顧過去十年,自20103月推出《國際漢學研究通訊》創刊號,截至2019年,《國際漢學研究通訊》已成功出版20期。十年辛苦,碩果累累。下文以“文獻天地”“漢學論壇”“漢學人物”“馬可·波羅研究”“藝術史苑”“研究綜覽”“基地紀事”等欄目綜述1-20期所刊論文情況。

“文獻天地”欄目,主要刊發梳理、總結及追蹤國內外漢學研究者的成果,對重要文獻(古書、檔案、輿圖等)的評介與研究,將最新的研究成果介紹給國際漢學界,以推動相關領域的具體研究。如第一期韓巍《北京大學新獲“西漢竹書”概述》,即介紹2009初入藏北京大學的西漢竹書,從竹簡存藏情况、抄寫時代、文獻內容等方面做了系統介紹,揭示其研究價值,受到國內外研究者的重視。如今,《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已陸續整理出版,推動了相關領域研究,廣受海內外研究者關注。該欄目刊發的論文,也集中反映了一段時期內國際漢學研究的熱點及動向,並開闢了一些新領地。如劉玉才、住吉朋彥兩位教授主編的《日本五山版漢籍叢刊》在國內影印出版,本刊第13-15期以“日本五山版漢籍研究”爲題,陸續刊發劉玉才、住吉朋彥、高橋智等研究者十餘篇五山版漢籍研究文章,在總結以往研究成果的同時,對具體個案的研究也有具體推進,如劉玉才《〈日本五山版漢籍叢刊〉前言》及《〈毛詩鄭箋〉解題》、住吉朋彥《五山版〈韻鏡〉》、傅剛《〈春秋經傳集解〉解題》等,揭示了五山版的特殊文獻價值,激發了研究者繼續深入探研的興趣與勇氣。本欄目刊發的論文,也有研究者關注流散海外、長期未受重視的典籍,重新發現,並揭示其價值,以進一步深入研究。關注的典籍從簡帛寫本至近代鉛印本,集中於漢字文化圈,內容博及四部佛道,以文本流變爲主,關注漢籍刊印、收藏、流散等問題。榮新江《斯卡奇科夫所獲漢籍管窺》、趙大瑩《“北堂書”與漢學研究》、彭福英《國家圖書館藏羅斯藏書考》等文章對某人某地藏書及其對學術的影響做了系統深入的研究,對推動相關專題研究貢獻很大。又如,高田時雄《宋刊本〈周易集解〉的再發現》,繼日本學者神田喜一郎的研究,重新發現轉移至波蘭的所謂宋本《周易集解》,並做了解讀,尤其是在神田教授的研究基礎上,對這部《周易集解》的認識有了許多新的推進,推動了《周易集解》版本及相關研究。再如,辛德勇《美國哈佛燕京圖書館藏〈永樂大典〉十九庚形字史料價值辨析》,對這册《永樂大典》中所引古書進行了細緻研究,糾正此前錯誤認識的同時,又逐一指出其中所引文獻的價值。

“漢學論壇”以刊發基地主辦會議各國漢學家論文爲主,是基地主辦學術會議、搭建國際漢學研討平臺所取得成果的集中展示。基地自設立至今,組織國際漢學系列講座136場,邀請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巴黎大學、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普林斯頓、耶魯大學、京都大學、早稻田大學等高校十餘位著名學者擔任講座教授,在基地進行專題研究及學術考察。並陸續舉辦“老子:文獻與思想”“國際漢學與漢籍流傳”“中日書籍史比較研究”“海外漢籍與中國文學研究”“近三十年國際漢學研究的理論、方法與實踐”“我的漢學之路”“中國文學與文化的相遇、想像與再創造:西方作家與中國的交往”“中國古典文學在東亞的傳播與接受”等國際學術會議,作為溝通中外學術交流的重要平臺,此十年中,積累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以近期舉辦的學術會議而言,以北京大學國際漢學家研修基地的大型研究項目“中華文明海外傳播史”為依託,2019827日北京大學國際漢學家研修基地舉辦的“中國古典文學在東亞傳播與接受”國際學術工作坊。本刊第19-20期刊出葛曉音《從日本伎樂的戲劇因素看南朝樂府的表演功能》、劉玉才《日本金剛寺建治寫本白居易〈文集抄〉校議》、嚴明《王維詩對日本漢詩的影響》等,此次會議徵集的不少重要論文,經過工作坊切磋琢磨,在本刊集中發表。

在介紹西方漢學研究前沿方面,主要集中於漢學人物、論著評介、研究綜覽及基地紀事等欄目,“漢學人物”欄目,形式多樣,有紀念專輯、學人訪談、研究綜述等,伊藤漱平、孟森、李福清等學人紀念專輯,邀請國內外著名學者撰寫悼念文章,沿著他們的學術足迹,勾勒其生平事迹,總結、表彰其學術研究,在國際漢學界産生了巨大影響。此外,還刊發了不少著名學者的訪談錄,如浦安迪教授、冨谷至教授等,訪談者均爲該領域重要學者,通過提問、對談等形式,對他們的學術研究做了整體勾勒,也就治學經歷、治學方法等展開細緻對談,對相關領域的研究提供了非常寶貴的參考,同時,也爲漢學領域的其它研究提供了借鑒。此外,該欄目還集中介紹了橋本萬太郎、冨谷至、高田時雄、杜德橋、古斯塔夫•哈隆、理雅各、浦安迪、李福清、藤冢鄰、鄧嗣禹、饒宗頤、馬悅然、康達維(David R. Knechtges)、李華德等著名學者的學思歷程。“研究綜覽”欄目主要評述國內外相關研究,以綜述、書評、序跋、紀要等形式介紹海內外漢學研究成果,尤重學術前沿,並以此為導向評介新出版的學術著作。

自《國際漢學研究通訊》第四期始,每期都設“馬可·波羅研究”專題,該項目由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榮新江教授主持,陸續刊發其團隊榮新江、党寶海、李鳴飛、陳春曉、羅帥、馬曉林、求之蓉等,對馬可·波羅及其時代,尤其圍繞《馬可·波羅行紀》及相關文獻,對意大利、伊朗等處實地的考察,以及評介國外學者研究成果等方面,均有重要推進。對《馬可·波羅行紀》等文獻及所載史事、地理、風俗等展開詳密細緻的研究,已刊發《〈馬可•波羅行紀〉畏兀兒君主樹生傳説補證》《〈馬可•波羅行紀〉元世祖植樹法令考》(党寶海)、《〈馬可•波羅行紀〉與斯坦因的考古探險活動》(羅帥)、《〈馬可波羅行紀〉中的Mangatay》(高亞喆)、《〈馬可•波羅行紀〉中的小亞美尼亞》(李鳴飛)、《〈馬可•波羅行紀〉所載“妻女待客”風俗初探》(羅瑋)等研究文章。及赴意大利、伊朗、中國杭州天目山等實地考察訪問,發表《從額里合牙到額里折兀勒——馬可•波羅的唐兀大省考察日記》(北京大學“馬可•波羅讀書班”)、《德黑蘭訪書記(2012.10.1-2013.3.20)》(邱軼皓)、《沿着馬可•波羅的足跡走訪伊朗》(20122016)(分別為榮新江、王一丹撰)、《伊朗實地考察報告》(陳春曉)、《回訪馬可•波羅的故鄉——201810月意大利考察紀要》(求芝蓉、陳希 撰,馬曉林、党寶海、王一丹、榮新江 補)等。評介國內外學者研究成果,已發表《近三十年大陸元代南海交通史研究評述(1980—2010)》(陳春曉)、《評Hormuz in Yuan and Ming Sources及其漢譯本》(求芝蓉)、《評〈蒙元時代中國的東方敘利亞基督教〉》(馬曉林)、《傅漢思〈馬可•波羅到過中國:貨幣、鹽、税收方面的新證據〉評介》(馬曉林)、《〈馬可•波羅行紀〉文本系統與傳播》(安德烈欧塞撰、馬曉林 譯)。

自第十五期始,開設“藝術史苑”欄目,由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院長白謙慎教授主持。本欄目注重發掘、整理博物館中藝術史領域重要人物的書札,研究重要書畫作品的收藏、流轉及影響,以揭示圍繞中國古代書畫等藝術品的文人交遊互動,陸續刊發白謙慎、薛龍春等著名學者的文章,也推出了陳碩、雷軍等一批新人新作,論題涉及阮元、吳大澂、鄧石如、傅增湘、蔡世松等人物,也有對《湖莊清夏圖》《柳村漁樂圖》等書畫作品的專論,內容豐贍,異彩紛呈。此外,每期“基地紀事”欄目完整記述了“北京大學國際漢學家研修基地”半年中舉辦的學術活動,內容主要有“國際漢學系列講座紀要”“大事記”以及基地舉辦的國際學術會議紀要、《國際漢學研究通訊》編委會工作會議紀要、重要展覽綜述、漢學圖書館接受捐贈、基地學術期刊動態、新書發布儀式等,以半年爲節點,是對基地學術活動及具體工作的回顧與總結,同時也是對國際漢學研究動態的勾勒與描繪。

忽忽十載已去,《國際漢學研究通訊》已從一棵小苗成長為國際漢學界的大樹,仍秉持最初願景,團結各國學者,集大雅一堂,雍容揖让,藉研討讲习中國傳統人文研究諸問題,化干戈為玉帛,人文以化成,盼世界大同。

(高樹偉 撰文)